一、规划的必要性
江华县排水体制建成时间早,早期建设规划不足,市政基础设施陈旧,雨污水管没有分流,共排情况严重,导致部分排水管道破损,淤积严重,甚至出现塌陷等问题。每逢雨季,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雨水口雨水外溢,内涝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环境。为统筹江华县的水系廊道及雨污水系统,诊断 和解决现状存在的问题,更加精确、科学地确定片区竖向标高,合理布局片区雨污水管网,有效指导县城开发及建设时序,对江华县的排水规划进行研究。
二、规划地点
江华县中心城区。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东起沱江、城东大道,西至洛湛铁路以西、梯子岭伍公山以东的工业区,北抵沙帽山,南达城南大道,总面积为68.44km²。
四、规划年限
以2025年为规划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25年到2035年。近期至2030年,远期到2035年。
五、规划目标
以显著提高江华瑶族自治县城区的公共排水功能和改善城镇水环境为目标,通过合理确定城镇排水设施标准、布局、建设时序,达到雨水能及时排除、污水能有效治理,同时,要兼顾初期雨水的截流、调蓄和处理,排涝与治污并重,处理和利用并举,改善城镇水环境。
1、至2035年,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2、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逐步实施对原有合流制系统的分流制改造,镇区新建区域采用完全分流制,新城区规划为完全分流制。
3、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防止内涝,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利用。
六、规划内容
规划近、远期主干道和次干道雨、污水管道和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系统、达到排入下水道标准的工业污水的污水收集系统以及服务范围内的城区污水处理系统,分为雨水管网建设、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三部分。
(1)排水体制的确定;
新规划区及新建区域为完全分流制。已建城区为截流式合流制的逐步实施对原有合流制系统的分流制改造。
(2)污水量的预测;
近期(2030年)污水量为7万吨/天;目标年(2035年)污水量为9万吨/天。
(3)城区污水和雨水收集系统的布置;
规划建设雨水管(包含排涝通道)总长151.54km,规划建设污水管总长91.24km,修复污水管网7.7km。
(4)污水提升泵站和雨水提升泵站的规模及选址;
第一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提升泵站,其现状规模为1万吨/天,规划规模为5万吨/天,设计扬程取9m。污水提升泵站用地规模为1.27亩。
在豸山寺旁新建排涝泵站,设计流量为5m³/s,设计扬程为10m。排涝泵站用地规模为4.5亩。
(5)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用、规模及选址;
推荐A²/O工艺作为第一、二污水处理厂扩建、污水处理站主要处理工艺;
推荐采用接触氧化工艺为工业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处理工艺。
近期第一污水厂扩建规模为2万吨/天,原址扩建用地规模为30亩;新厂址拟选址在现状第一污水厂北侧沱江边(规划沱江大桥旁),新址扩建用地规模为45亩。
第二污水厂扩建规模为2万吨/天,原址扩建,扩建用地规模为30亩。
规划工业污水厂拟选址在瑶都大道与金牛大道交界处西侧地块,规模为0.5万吨/天,用地规模为15亩。
新建高新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拟选址在启汉路与规划白泉路交叉口东南侧,规模为1.0万吨/天,用地规模为30亩。
(6)近期建设工程投资估算;
(7)绘制污水收集系统工程规划图、雨水收集系统工程规划图及污水处理系统工程规划图。
(8)江华县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按照大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及源头消纳二个层次进行构建“海绵城市”:
第一层次:一般情况下利用城区内部水系(穿过城区的多条自然溪沟)雨水管道的调蓄功能减轻泵站的排涝压力,若水位仍继续上涨,则启动雨水排涝泵站对水位进行进一步控制;
第二层次:内部地块主要通过 LID 开发,减小雨水的径流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域雨水管网排水压力。
(9)智能信息化系统建设,通过对中心城区范围内河沟水体整体情况、流域内管道系统及用户大水的监测,掌握流域内水生态环境各要素的动态情况,对河沟水生态环境状态进行评估,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报,了解流域内的管道系统的运行数据及用水大户企业的废水排放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的资讯,从而指导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