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华 > 瑶族文化
分享到:
瑶文化
  • 发布时间:2024-01-15 15:54
  • 来源: 永州政府网
  • 作者:
  • 字体【      】

瑶族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山地民族,一个世界性民族,人口众多,分布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瑶族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地处南岭北麓的永州地区自古就是瑶族聚居之地。

永州瑶族,秦汉时期称零陵蛮夷,三国时称“蛮徭”,晋称“湘州蛮”,南北朝至隋唐称“莫徭”。唐末,史籍开始出现“徭”的称谓,表明过去的莫徭已正式有了徭的族名。宋代以后,一直称徭人。至明清时期,永州地区的江华、永明、道县、宁远、蓝山的许多山地皆成为瑶民的聚居地,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说。。

永州瑶族因居住地理环境和使用的语言以及服饰的不同,而称谓各异。居住在江华、江永、蓝山、道县、双牌、东安、永州的一部分瑶族,自称“尤勉”;居住在宁远、新田、祁阳及金洞林场的瑶族,自称“勉”;还有居住在江华、蓝山少部分瑶族,自称“谷岗尤”;居住在永州、道县的少部分瑶族,又自称“标敏”;江华瑶族自治县还有部分瑶族,自称“炳多尤”“爷贺尼”等。还有居住在丛山峻岭者,人称“高山瑶”,又称“过山瑶”;居住在丘岗平地称“平地瑶”“民瑶”“土瑶”等。永州地区的瑶族均信奉盘瓠为祖先,总称为“盘瑶”或“盘古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人民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和信仰。瑶族服饰式样多样,男女普遍以宝蓝布做衣服,妇女服饰分平装和盛装两种;男子常佩刀、箭、枪,作为狩猎防身的主要武器,也是一种装饰品。瑶族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招郎”(入赘)和“拿篮子”是最具特色的婚姻形式。瑶族的丧葬比较简单,相传瑶族丧葬经过岩葬、火葬至棺葬的过程,后来普遍实行棺葬。瑶族的节日和禁忌比较多,主要节日有“敬鸟节”“牛生日”“尝新节”“盘王节”等,此外,春节、清明、中元、中秋等节与汉族相同。

因为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瑶族文化遗产主要有口头文学、榜文、舞蹈、工艺等。榜文是瑶族民间珍藏的重要历史文献。永州各地瑶族珍藏的榜文有《评皇券牒》《过山榜文》《千家峒木本水源》《计开千家峒路引》等。瑶族舞蹈有《长鼓舞》《伞舞》《刀舞》等。瑶族古歌《盘王大歌》,是瑶族人民世世代代祭祀盘王活动仪式的唱本,可谓瑶族的民族史诗。瑶族“八宝被”,堪称瑶族人民的艺术珍品。


第一节 瑶族圣地千家峒


永州瑶族原居于长沙、武陵两郡,即今之湖南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后来逐渐向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迁徙,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263万。

在瑶族中,长期以来流传着千家峒的传说和古歌。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平王豢养了一只五色斑纹的龙犬,爱之如宝。一年,高王强兵侵扰平王国土,满朝文武大臣无一人敢于出征讨伐,平王为此忧心忡忡,于是贴出招贤榜:谁能应征打败高王,就许配一位公主给他,并封之为王。此时龙犬挺身而出,揭了皇榜,愿为平王出战顽敌,保卫国土。随后,龙犬深入敌巢,施计咬死高王,并将其首级衔回向平王报功。平王为酬谢龙犬立下的功劳、兑现诺言,只是大公主、二公主不愿嫁犬为妻,善良的三公主为兑现父亲的承诺,自愿嫁与龙犬。平王于是将三公主嫁与龙犬,并封其为盘护王,即是盘王,封地就在千家峒。盘王与三公主结婚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各赐一姓(即瑶族最早的十二姓)。他们在千家峒繁衍生息,把千家峒开发得美丽富饶:那里四周环山,森林茂密,山花四季不败,百鸟争鸣;无数清澈的小溪汇成河流贯穿于峒中;峒中有四块大田,土质肥沃,一千户人家共耕种,田里长的谷粒有花生米大,大家生活很富足。有一年,粮官来到千家峒,瑶家好客,大家热情款待,轮流宴请粮官。粮官久不回话官府,官府以为粮官被害,便派兵马前来攻打,千家峒一时变成血火之地。侥幸活下来的十二姓瑶人,也被迫逃散。临走前他们祭了盘王庙,把一只水牛角锯成十二截,每姓各拿一截,相约500年以后重返千家峒,十二截牛角凑齐,同胞团聚。

在瑶族的语言中,“峒”是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盆地。据瑶族古歌《千家峒源流记》《千家峒流水记》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聚居地之一,只有一个石洞可以进入,峒的四周高山环绕,森林茂密,怪石峥嵘,瀑布高悬;峒内田土宽广,土质肥沃 ,有一条溪流贯穿峒中,可以容纳千余户人家耕种、生活。凡瑶族人都向往千家峒,崇拜千家峒,但是千家峒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在南京,有的说在会稽山,有的说在石碧洞,有的说在灌阳,有的说在道县,有的说在海南岛,有的说在台湾……众说纷纭,给寻找千家峒增加了重重困难,但瑶族人谨记祖先的誓言,500年以后,无论天涯海角的子孙后代都要返回千家峒团聚。

从清代开始,瑶族人以惊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前赴后继地寻找着,演绎了一次一次的千家峒运动。

1840年代,云南瑶民邓元珠写信给江华县自己家乡的盘瑶兄妹,报告在广西石河县发现千家峒,当时曾有一批瑶人前往那里去开荒种地,可能因为收成不好,迁徙之风渐息。100年过去后,当江华瑶民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和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时,他们又酝酿着迁徙。他们想起老人的传说,千家峒就在广西石河县,改名叫石碧洞,于是掀起了一次寻找和返回千家峒运动。1933年,江华县湘江乡和高塘乡的瑶民赵明禄、赵柯贤、盘仙建等人发起,号召几百户盘瑶捐钱捐物,由15人组成先遣队前往石碧洞开荒,紧跟着又有一批盘瑶赶来,在此后的一年里陆陆续续,连续不断,人口不断增加,可是种下的种子被田鼠吃掉大半,长出的庄稼也稀稀拉拉,加之时旱时涝,颗粒无收。寒冬来临,无法安生的盘瑶只得又撤回江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1年,广西大瑶山及其附近的修仁、榴江、荔浦等县的盘瑶,曾经纷纷组织起来,掀起了集体搬回千家峒事件。旧历二月间,一位名叫李七飞的瑶人首先到忠良区三界村组织拜神,宣称:“上天老了,以后要各种各收,不交租;要公平合理。土地山水不是哪一个人的,又不是哪一个做出来的。我们在千家峒里种田地,不纳粮,不交租。我们为什么要受茶山瑶的气?我们要回千家峒过好日子。”当地群众不分男女老少,纷纷加入组织,设坛拜神、降童、练兵。八月初,各处盘在领导人率领着预先在一个地点集合,然后再到忠良集中,由忠良出蒙山回千家峒。可是千家峒究竟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计划是,走出蒙山后再说。行动被国民党政府知晓,派重兵阻拦,并逮捕、杀害运动主要领导人,驱散盘瑶群众。

1957年,广西恭城、灌阳等县的瑶民,选派代表外出寻找千家峒,集体要求返回千家峒居住。据桂林地区民委统计,1950年代,广西荔浦县莆卢乡、三和乡,永福县堡里乡、广福乡一共有一千多人次瑶民外出寻找千家峒,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属于自发的寻找。

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75年。当时,在瑶民中相互传播着这样一个消息:千家峒在广西灌阳与湖南江永一带,那里田多、地多、人少。由于荔浦县、永福县的瑶山田地少、生活穷,瑶民都愿意寻根去找千家峒。瑶民们略加串联,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都坐着汽车、火车赶到全州,火车站挤满了瑶族人,达数千人之众。后来,经过当地政府的耐心劝返和在此支左的解放军妥善处理,事件才得以平息下来。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南民族学院宫哲兵教授与瑶族人民一起寻找千家峒,经历无数的艰难曲折,通过17年的调查考证,最终得出结论:江永、道县、灌阳三县交界的都庞岭山区就是古代瑶族发祥地千家峒的地理位置。

1987年,江永县大远乡更名为——千家峒瑶族乡。

古本《千家峒》里,这样记载当年元代官兵围剿千家峒时十二姓瑶民逃离家园的情景:


“大德九年三月十九日,众瑶人起脚出千家门楼,上桑木源。过了枫木凹下云盖,来到道州浮桥,过了三日三夜不断丝”,被道州官府发现,取断浮桥。徭民无路可逃,“有一半转回九疑山,有一半过了永明地界……众人寻江水上桃园洞。大德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来到源江入西江河。俸姓人住奉家源口,黄家人住在黄家濯,盘姓人住盘洞,翟姓人住在翟茅塘村。李人住在李家冲,何人住在仁人洞。又到仁宗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卯时,黄贵十九立茅塘村,周三公住在木篑村。又正德王元年三月十九日立石口村,十一月立松木寨。又到嘉庆三年立上洞,招大浪水,安冲南江源,立满上下十二寨,为伸家洞”。(《千家峒》)

宫哲兵教授考证:“《千家峒》文献中的多数地名物名在江永县大远乡内,说明文献的作者可能是大远乡逃亡瑶民的后裔。文献中对千家峒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大远乡的描写。”江永县大远乡地处永州南部边陲,北靠道县,西邻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东与江永县高泽源林场洪洞分场接壤,南与江永县允山镇、潇浦镇相连,距离江永县城5.5公里。这里四面环山,一水中流,曾经进入洞内的唯一通道——“穿岩”就在新拓的公路边上。峒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风景如画,上、中、下三峒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有10个村落,2000余户、8000多瑶民。“盘王庙”“盘宅妹墓”“平王庙”等瑶族历史文化古迹,保存完好;鸟山、白鹅山、白鹅洞、双塘映月、马山、狗头岩、大泊水瀑布、金童放牧、天女散花、三峰霁雪、仙人桥等景观,与《千家峒》古歌传说一一对应,正是瑶族千家峒故地。

2006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千家峒国家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4430.93公顷。公园地处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山脉,最低海拔双河口304.2米,最高海拔天门岭1803.9米,相对高差约1500米。公园内有天然林3361.64公顷,占总面积的75.87%,其中原始森林835.67公顷,次生林2525.97公顷,植物种类共有185科692属1637种。公园以自然风光为主,分为小古源景区、古宅湖景区、天门岭景区和瑶族盘王广场四大游览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09年,江永县为了加快瑶族故居地千家峒的建设,决定筹资在千家峒原有盘王大庙的地方,为盘王重塑金身。经过上下协力,三年后竣工。一座,英俊、慈善、威武、大气,符合瑶族传统理念的巨型盘王雕像终于在千家峒落成!盘王石像全高21米,其中基座高5米,像高16米,重量达2000多吨,工程浩大,耗资数千万,采用优质花岗岩材料制作。2012年11月29日,第十二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首届中国香柚节开幕,地处群山之中的瑶族故地千家峒盘王广场正式对外开放,广大瑶族同胞、海外瑶胞、敬仰盘王的其它民族朋友,随时都可以到千家峒实地瞻仰,亲手触模,亲身感受盘王形像的俊靓风采和仁慈风范。


第二节 神州瑶都江华


与江永县相邻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萌渚岭——姑婆山系,是南岭瑶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全县总人口54万,其中瑶族人口37.5万。1955年成立瑶族自治县,是永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是全国13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瑶族风情浓郁,被誉为“神州瑶都”。

长期以来,江华瑶山人才辈出。唐广明元年(880),农民领袖蔡结,扎寨深山,同唐王朝抗争达19年之久。清朝时期,瑶民领袖赵金龙聚众起义,震撼朝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瑶山涌现出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如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三大代表,曾任满洲省委书记、中央文库主要负责人的陈为人;中共早期党员、省港大罢工发起人之一的李启汉;中共早期党员,湖南早期工运、农运、学生运动的活动家和组织者,曾任中共江华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江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韦汉;曾任中共湘南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王涛;以及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江华同志等。

这里,山水灵秀,自然景观独特。有雄踞湘桂要隘的姑婆山,有风景怡人的天河瑶池——涔天河水库,有古朴幽静的九龙井原始檵木林,有遥远神奇的香草源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7%,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10万个,被誉为“华南之肺”“天然氧吧”。姑婆山为境内名山,巍峨连绵,交界广西贺州,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山体高大,地势险要,峰峦重叠,主峰海拔1726米,具有“峻、秀、奇、幽”的独特风姿。登上主峰,即让人生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深入腹地,更给人“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感叹。涔天河水库扩建以后,在两河交汇处形成600亩宽水面,明媚秀丽,风景如画,从雾江溯源而上至花江,15公里水域,河岸山峰对峙,森林繁茂,青山倒映于绿水之中,美轮美奂;泛舟河上,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河畔富有瑶族特色的吊脚楼建筑,更是古朴优雅,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还散落着秦岩、阳华岩、盘王殿、寒亭暖谷、豸山古寺等一大批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

位于白芒营秦山脚下的秦岩,相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读书人避难的地方,并以此得名。洞口历代碑刻题咏甚多,有“秦岩”二字,据说是汉代文学家蔡邕所书。还有位于县城东五公里竹园寨的阳华岩,风景奇绝,唐代文学家元结任道州刺史来此游览,作《阳华岩铭并序》刻于崖壁,赞叹“九疑万峰,不如阳华”。历代文人墨客,在岩壁上留下诗文题刻达40多处。

位于江华县城的盘王殿,是海内外瑶族同胞共同祭祀始祖盘瓠的圣殿,被称为“中国瑶族第一殿”。此殿坐北朝南,由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组成:前殿正门为8.9米高的瓠圣门,两侧是瑶家吊脚楼样式的厢房,中殿安置着盘王的座像,其左侧及两旁分别是盘王夫人和十二先祖像,四周墙壁及屋梁绘有壁画,记载着瑶族的历史由来和民俗风情,亭阁式的后殿为盘王的陵寝。

盘王殿的四幅反映瑶族历史的大型壁画,东为《盘王狩猎图》,是瑶族原始社会时期采猎经济的一个缩影;西是《飘洋过海图》,再现了瑶族先民迁徙不定的生活场面;北是《瑶族长鼓舞》和《度曼尼》,体现了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梁上的彩绘则取材于瑶族传说故事《千家峒》和《南京十宝洞》,以及瑶山秀丽风光,内容丰富,画面赏心悦目。

盘王殿的彩绘,板面约有1200平方米,有930条龙,608只凤,苏式彩绘346幅,民族服饰232幅,瑶家山水78幅,以及不计其数的花草、鸟兽。观之,使人心高意远,如入画中,流连忘返。 吊脚楼式的厢房是瑶族历史文化的陈列室。陈列着各级领导的题词、瑶族生产生活用具、典祀、婚俗、文化活动,以及军事方面的实物和照片,用直观的手法再现了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每年农历十月盘王节,来自海内外的瑶族同胞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祭祀盘王,虔诚祈福。

2010年1月,世界瑶族最大铜铸长鼓落户江华火车站站前广场,成为神州瑶都的地理标志之一。站前广场位于江华大道西端,江华火车站站前,面积5.58万平方米,其以瑶族长鼓文化为主题。铜铸长鼓位于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中心,配以金水三桥、五亭长廊、华灯嘉木。铜铸长鼓巍然高托广场中央,鼓长15米,面径2.8米、重15.6吨,鼓身飞龙云绞,四座龙犬图腾,纯铜精制。护栏阅台,白玉雕龙,总高16.8米,为目前世界瑶族最大的铜铸长鼓。铜铸长鼓和着旁边的五亭长廊,三座汉白玉金水桥,错落有致的艺术灯具,高大的各种乔木,四季花草,庄严肃穆,威武雄壮,成为瑶族文化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2年,全国首座瑶族图腾坊落户江华瑶族自治县。10月5日,江华县在瑶族文化公园内为瑶族图腾坊的落成举行盛大的揭幕仪式。耗资5000余万元的图腾坊由花岗岩雕刻而成,整个建筑分图腾坊和图腾柱两个部分组成,图腾坊高10.8米,宽36米;图腾柱共四根,每根高10.8米,直径长1.2米。图腾坊、柱上雕刻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盘瓠龙犬图腾形象。图腾坊的建成标志着瑶族文化研究取得了又一丰硕成果,是瑶族文化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第三节 瑶族风情


一、多彩的瑶族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除了与汉族共同的节日外,永州瑶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有盘王节、敬鸟节、牛节、洗泥节、尝新节等。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祭祀祖先盘王(盘瓠、盘古、盘庚)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永州江华、江永县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都要举办盘王节。节日期间,各地瑶族同胞,不分远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前来祭祀始祖盘王,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

瑶族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祭祀盘王。然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并把这一天称为“盘王节”。另有传说,盘王死后,官家欺压逼迫瑶胞,抢夺瑶山岭土,瑶人告状,禀帖(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聪明的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长鼓里面,闯州过府去打长鼓,表演民族民间技艺,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打开长鼓,取出禀贴,才把状告准。以后,过盘王节时,瑶胞就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敬鸟节

敬鸟节又称“禁鸟节”“忌鸟节”“赶鸟节”,是瑶族传统的农事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日,瑶族民众穿上民族的节日盛装,愉快地开展喂鸟、比鸟、歌鸟等活动,欢度敬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做糍粑,将其分别放在门口、神龛、灶台、谷仓之上,供祭鸟神。有的还在长竹竿上串上糍粑,插在庭院前或田间地头,让鸟儿随意飞来啄食。这种“敬鸟”活动含有两层寓意,一是敬鸟神,报鸟恩,求鸟儿无恙,啄治害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禁鸟嘴,示意鸟儿吃饱了,不会再来糟踏粮食。无论那种目的,节日期间,都严禁任何伤害鸟儿的行为。

关于敬鸟节的由来,各地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古时瑶族人的农田常为害虫所毁坏,陷入绝境之时天降神鸟,啄尽害虫,使人们走出了虫灾。第二种说法:南方瑶族人常将田地置于树林中,为祈祷其不受鸟类破坏,特将其作为神灵供奉。敬鸟的“祝词”充分表现了瑶山民众对鸟的特殊情感:“鸟神王,鸟神王,你的生日我不忘。吃饱吃好耍个够,为我农夫大帮忙。”一般要在敬鸟完毕后,瑶民才坐在堂屋里火塘边,欢欢喜喜地吃糯米粑粑。早饭以后,男女老少成群结队,高高兴兴地去赶“鸟会”。

传统的鸟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奇特的魅力。一般都有比鸟、歌鸟两项活动。“比鸟”,是甲、乙两方把各自的鸟笼挂在一起,双方的鸟便会搏斗起来,越斗越凶猛,越斗越精彩,观看的人们不断喝彩,斗赢一方的鸟主自然更是高兴,其鸟获得的赞美也更多。“歌鸟”更富于情趣,主要是以鸟为由,以歌为媒,男女青年对唱瑶歌,选择伴侣,自由恋爱,缔结良缘。在传统的鸟会上,那情意缠绵的歌声缭绕云端,成双成对的情侣笑逐颜开……

四月八过牛节

瑶族的牛节和农业生产有关,体现人们爱牛、惜牛的心情。民间传说,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察访民情,看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崇山峻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天庭,派禾王送禾到人间,派牛王下凡来耕田。自从牛王来到人间,瑶家人就开始耕田插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牛王,人们把牛王下凡的日子——农历四月初八作为牛的生日,把这一天当节日来过,称为牛节。

民谣说:“四月八,丢犁耙,七月半,谷满仓,收回万担粮,全靠牛帮忙。”牛节这天,要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头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牛洗一次热水澡,将全身梳刷得干干净净;还要将牛栏摆弄得整整洁洁,铺换一次新草;还用红纸画上或者剪成符箓,贴在牛栏上,驱邪祛病送瘟神,保佑牛的健康。

牛节当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有的用新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将糯米饭喂牛。有的沿用“人过生,吃人参;牛过生,吃苦参”的习俗,用苦参熬泥鳅喂牛,给牛增加营养,使牛健康长寿。有的则象给小孩过生日一般,用甜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这一天,人们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牛回栏后,还要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耕牛无灾无难。

洗泥节

“洗泥节”是瑶族群众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农耕庆典活动,每年忙完春耕后,农历五月十三日,人们举行休闲、狂欢、联谊、祭祀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流传于湘桂粤交界的100多个平地瑶村寨,以江永县兰溪乡勾蓝瑶寨洗泥节最负盛名。

勾蓝瑶是瑶族的一支,现有蒋、黄、欧阳、何、奉等13姓2500余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受朝廷招安,因其境溪水拖蓝,命名为“勾蓝瑶”。旧时,勾蓝瑶的田地离村寨较远,瑶民信在田地里盖起“牛庄屋”,一层关牛,二层住人。农忙时节男人住在“牛庄屋”,方便生产。忙完了春耕,男人就可以洗净脚上的泥巴,回家歇上一阵。洗泥节因此成为瑶民们庆祝男人回家、夫妻团聚的节日。在洗泥节当天,瑶胞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按照传统礼仪,隆重祭神、娱神,迎接远近亲友联谊、娱乐。核心内容是洗泥、摸鱼,人们纷纷跳入村头浅水池塘里,摸索抓鱼,不时有人兴奋地将摸到的鱼举过头顶,喜气洋洋。瑶胞认为,摸到的鱼越多,寓意收成越好。

洗泥节活动包含了勾蓝瑶优秀的建筑、饮食、婚姻、生产、生活、节庆等传统文化内容,承载着勾蓝瑶人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勾蓝瑶人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勾蓝瑶人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既是弘扬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尝新节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湘、黔、桂等省区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七月间新谷登场时择日举行。瑶族过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六月初六日,其他民族多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节前,主妇们到田间摘新谷,舂出喷香的白米。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即由家中老人带领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

瑶族尝新节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说,人们赖以为生的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当时世上没有水稻,狗飘洋过海到了天上,在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上下粘满了谷粒,返回浮游天河时,身上的谷粒都被水冲掉了,仅高高翘起的尾巴上剩下几粒谷子带回了人间,于是才有了水稻。另一种说,很久以前,瑶族先民在迁徙中,因遇风浪,船被打翻,粮食全部落入海中,正当人们为将来的生活发愁时,有人惊喜地从狗尾巴上找到了几粒谷种,于是把它种在地里,精心呵护,秋后收获了许多粮食,瑶族人因此渡过了难关。人们记住狗的恩德,节日这天,把成熟最早的苞谷、稻谷摘下来做成饭食,先喂给狗吃,然后人才进食。

二、瑶族婚俗与坐歌堂

瑶族的婚姻习俗与其它民族小同而大异,有自己的约定俗成,体现浓厚的民族特色。其婚姻缔结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嫁女和招郎,而招郎入赘最为盛行,尤其是盘瑶。江华、江永县盘瑶招郎入赘的形式有“买断”“两边居”“断亲不断种”“招郎转”四种。

“买断”。又叫“男从女姓”或“随妻走”,是指男子入赘后,改从女方姓,有的还要改名字,变成女方家庭中的一员,所生子女从母姓。入赘女婿在瑶族社会中普遍受到尊重,在家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而且是一夫一妻制,不得有违婚约的行为。瑶长行使监督权,公平合理。

“两边居”。又叫“两边顶”“两边走”或“两不避宗”,是指男女结婚后并不固定在男家或女家居住,而是实行“两边走“的居住方式,在男方家住一段时间,又到女方家住一段时间,一般每年中都要轮流在两边家庭居住。居住的时间长短,则视两边家中的农活和劳动力的多少及生产的节令而定。嫁娶双方各保持原有姓氏,所生子女一从父姓,一从母姓,如女为娶方,则单序随母姓,双序随父姓。“两边走”的居住方式,有的坚持三五年,有的则坚持二三十年,最终还是固定居住在一家。夫妻有义务赡养双方父母。

“断亲不断种”。又叫“后世留丝”,是指男子入赘后,改从妻姓,所生子女必须有一个继承亲生父亲的香火。

“招郎转”,又叫“随郎转”,是指男子上门入赘后,在女方家居住一段时间后,或生了孩子后,妻子儿女便离开女方家,随夫回家居住。

另外,在瑶族中还有“回娘女(还头)”,“天婚”和“买童养媳或童养婿”等婚姻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以后,相继取消,逐步消失。瑶族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婚姻自由。

与汉族地区相比,瑶族的婚姻则保持了自由恋爱的传统,父母包办等现象比较少见。恋爱阶段,青年男女无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以瑶歌为媒,他们通过瑶族传统节日如歌节、盘王节等,或平时在生产劳动中,进行对歌、相互了解对方情况,互诉爱慕之情,双方中意者互换信物,即是订婚。订婚之后,通过相互帮助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结婚时,举行“坐歌堂”仪式。

坐歌堂,又称“坐花园”“坐花堂”“陪十姊妹”,属嫁歌之一,为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一种歌唱仪式。传统伴嫁分为两步,新娘出嫁前两晚坐歌堂伴嫁,叫“伴小嫁”;出嫁前夕伴嫁坐歌堂,称“伴大嫁”。入夜开始,通宵达旦,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长歌,第二天黎明时,跳伴嫁舞,之后新娘开始哭嫁。伴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或嬉笑逗耍,或传播历史、生产知识,或歌唱风俗人情,但主要还是围绕妇女生活和出嫁而唱,如赞姐妹、颂姐妹、女离娘、哭嫁妆、怨爹娘、骂媒人、做媳难、童养媳苦、分离歌、送别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轮唱、合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伴嫁舞多是生产劳动动作出升华,如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

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以新娘和伴嫁姑娘为一方,以新娘的嫂嫂、婶娘和已出嫁的姐妹为一方,互相对歌。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说郎”由婶、嫂一方提问,新娘一方回答新郎的人品、外貌及恋爱经过。“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等手法,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示依依惜别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中,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等唱给新娘听,新娘都一一作答。这实际是新娘离家前,长辈对她进行一次文明礼貌教育。新娘也可以对父母兄嫂提意见,无论多尖锐,父母兄嫂也不能发脾气。这些都可以说是瑶家的好传统,也是瑶家母女恩爱、姑嫂和睦的重要原因。“盘歌”则是对歌双方互相猜谜,歌声委婉悦耳,歌堂呈现一派热烈欢快气氛,一直唱到雄鸡报晓,接新娘的人们到来为止。

坐歌堂哭唱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哭离爹娘、离哥嫂、姐妹,也要哭外公外婆、姑、舅、姨、表,还要随着出嫁的礼仪程序,哭杀猪、进厨、接客、出席、梳头、上轿等内容,其哭词格调有抒情的、有说吉利的、有诉苦的、有骂媒的,总之,新娘通过哭嫁,把埋在心里的苦乐与恩怨,尽量地倾吐出来。如——


《开口歌》

新打剪子新开剪,小儿开口心有欠。

开口一声声不明,开口二声惊动人。

惊动爹妈年纪高,惊动哥嫂不心焦。

惊动六亲都得淡,只怕惊动外姓人。

我娘房子晾鞋子,鞋子脚下安金鸡。

金鸡开口我开口,金鸡叫声天天有。

金鸡开口催天明,小儿开口诉苦情。

又怕小儿吃你的,小儿吃的扫仓谷。

又怕小儿穿你的,小儿穿的断机布。

又怕小儿点你的,小儿点的过灯油。

《扫歌堂》

一根丝帕五尺长,借你丝帕扫歌堂。

莫说歌堂没坐好,多少歌堂没坐到。

莫说歌堂不稀奇,多少歌堂没坐齐。

歌堂坐到这里止,收了歌堂好道谢。

《哭爹娘》

今夜堂前一盏灯,小儿离别在天明。

我把爹娘喊眼前,细听你儿叙根生。

正月怀胎在娘身,水上浮萍未定根。

二月怀胎在娘身,水上浮萍才定根。

三月怀胎在娘身,桃花太阳闷娘心。

四月怀胎在娘身,白米细面不想吞。

五月怀胎在娘身,脚跋手软路难行。

六月怀胎在娘身,火红太阳热得很。

七月怀胎在娘身,头发深了纤娘心。

八月怀胎在娘身,上坡下坎娘担心。

九月怀胎在娘身,娘奔死来儿奔生。

自从女儿生下地,洗屎洗尿操尽心。

一天喂奶七八道,儿哭一身痛在心。

白天抱儿不离手,夜晚引儿不熄灯。

儿有病痛忙熬药,求神拜佛请医生。

带儿带到十四五,就叫你儿学用针。

浆洗衣裳煮茶饭,样样讲给女儿听。

齐麻纺线我学会,勤俭持家牢记心。

带儿带到十七八,爹娘为我操碎心。

穿起新衣离爹娘,颗颗泪珠滴衣襟。

爹娘见儿要分离,难舍难分泪淋淋。

我劝爹娘莫伤心,定报爹娘养育恩。

《娘哭女》

菜子开花满坡黄,女儿大了要离娘。

嫁到人家当媳妇,要有志气有纲常。

走路出脚要端正,切莫摇头又摇膀。

丫声丫气风流样,逗起别人说短长。

夜晚早早关门睡,清早莫等大天亮。

三顿茶饭按时煮,一身衣服勤洗浆。

知人待客分轻重,穿衣吃饭论家常。

公婆若有话问你,轻言细语莫叫嚷。

姑婶若是说笑话,切莫出言把她伤。

伤了姑婶不打紧,别人说你不贤良。

《哭歌嫂》

我的哥哥我的嫂,我的嫂嫂好灵巧。

提笔就画灵芝草,二画二龙来抢宝。

三画太公把鱼钓,四画神仙哈哈笑。

五画鸳鸯把莲闹,六画鹦鹉笼中叫。

七画燕儿满山飞,八画阳雀昼夜嚎。

九画喜雀枝头跳,十画锦鸡叫声高。

《骂媒》

风吹雨打桃花落,骂声媒人与媒婆。

今夜请我歌堂坐,歌堂礼性都不说。

只说你那猪脑壳,往转日子来扯过。

提起脸上不好过,今晚早去钻狗窝。

明天去把上席坐,回去好把肚子过。

扫把摆铺不嫌窄,明天好去送新客。

哪个兴的媒说亲,表你妈的伤心德。

《哭杀猪》

竹叶青来柳叶黄,杀大猪来宰大羊。

多宰猪来为的啥,不把猪儿来喂养。

爹杀猪儿为女儿,只为女儿要离娘。

娘杀猪儿我不吃,娘喂肥猪千瓢食。

跟到爹娘真是好,年年要杀猪几条。

女儿是个啥子命,娘的肥猪吃不成。

《拜祖宗》

女儿穿上朱红衣,六亲姊妹都来齐。

亲戚为儿送厚礼,六亲为儿更淘神。

拜上祖宗与香火,孙女上前来跪着。

我把祖宗来拜过,再来拜上公与婆。

转拜父母养育恩,长大分离各走各。

一朝天子一朝臣,女儿今日拜双亲。

双亲生我是女命,长大原来要离亲。

是儿朝夕把安问,是女难报父母恩。

养儿恩情多得很,养女只是枉费心。

爹娘也莫太伤心,女儿分离要回程。

《上轿》

抬轿师傅人抬人,慢慢走来慢慢行。

莫把女儿抖落魂,年轻女儿晓得情。


三、耍歌堂

耍歌堂是瑶族的传统习俗,有大歌堂、小歌堂之分。大歌堂历时三天,每十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三五载举行一次。举行大小歌堂,由瑶族民众商议决定。但时间都定在农历十月十六这天,也是瑶族的传统节日——盘王节。此时,正是金秋时节,五谷归仓,因此耍歌堂也有庆祝丰收、预兆来年风调雨顺的寓意。

节前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天长公”“头目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缮瑶寨庙宇,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户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玩耍。同时,宰牛猪,杀鸡鸭,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瑶胞的"耍歌堂"也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容。耍歌堂之日,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三响,接着铜锣叮当,牛角嘟嘟,长鼓梆梆,迎来传统的节日。

耍歌堂第一个仪式:“游神”大典。三声土铳炮响开道,接着由一瑶族老人,即村上最有权威的人,鸣锣率众过街串巷游行。老者后面跟着两面三刀名彪形大汉,各人双手擎举一株带枝带叶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长,谓"幡竹"),竹枝上吊着玉米包、稻穗、花纸条、彩绸丝带等。幡竹之后是抬神像队伍,继而分别是长鼓队、铜锣队、唢呐队、男歌队、女歌队、小孩队以及扛着长矛大刀、三齿叉、鸟枪等武器的猎队,浩浩荡荡,逶迤而行,鼓乐喧天,载歌载舞,周游大街小巷。游行队伍凡是经过巷口、转弯处,都有人在那里发放糍粑饼果,赐酒犒劳。游行者挂备瑶袋领收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饮而尽。此刻,瑶族山寨,人流舞长龙,盛装显缤纷。歌舞队跳着刚健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非常壮观。“当当、呜呜、嘟嘟、嗡嗡、乒乓”的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响彻群山,瑶寨一片欢腾,人们沉浸在欢歌漫舞之中。

游神结束,众人先分享酒饭佳肴。痛饮一番之后,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这时,瑶族姑娘身穿盛装,颈系银圈,头盘野薏米串的珠子,跚跚而来,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仪走进歌堂坪中间,引吭高歌,众人同声和唱,歌声震撼群山。随后,瑶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头缠红布头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装,腰挂长鼓,呼哨而来,向着姑娘们跳起粗犷、刚健的长鼓舞,边舞边唱。一般先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问歌,继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们与他们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婚男女倾吐衷肠,借此机会选择佳偶,热闹非常。

过州过府是耍歌堂的一个中心环节,目的是怀念祖先迁徙到瑶山的飘洋过海的艰苦历程。他们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签,签上用色纸写上雍州、道州、荆州等标志,竹签每隔两米插上枝,成方块形。届时,由族长、先生公摇着铜铃、念着经书在前开路,接着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男歌队、女歌队等排成长龙,围绕着竹签(州府)转来转去,每个州府都绕转九周,好比古代战争行军列阵,十分壮观。

瑶家有唱不完的歌,当人们唱够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进入追打“三怪”的仪式。所谓“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黄、白三颜色涂扮成黑脸、黄脸公、白脸公,代表妖魔邪恶。“三怪”身挂3斤猪肉在前面跑,后面众人群而追之。有的举刀拿斧,有的提锄捏棒,呼喊着“杀呀!追呀!打呀!”抢他们身上的猪肉。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崎岖,拚命冲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岗逃跑。“追打三怪”的仪式,一直弄到追的、逃的人要都精疲力竭才罢休。然后,那3斤猪肉归扮演“三怪”者所得。

“枪杀法真”是耍歌堂最壮观的人仪式。传说法真原是一个民族英雄,为驱逐外来侵略,保护瑶家立过功劳,但是后来变节求荣,充当内奸,把外敌引入瑶山,给瑶民带来灾难,瑶民要枪杀他。另一种传说,法真是民族英雄,瑶家凡在耍歌堂时都纪念他。这仪式很有特色,由一个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装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宝剑,挺立站在横架木梯上,再由数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游行,然后由几名枪手跟着向天鸣放鸟枪。从表演形式看来,反映内容属后者,即歌颂法真,以示纪念。

耍歌堂最后一个仪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庙宇里去。当夕阳西下时,集体参加的各种仪式已经结束,人们各自归家张罗晚餐。晚餐席间,宾主开怀畅饮,有的瑶佬当着六亲,边饮边唱,内容多是叙述历史或神话故事。

四、度戒仪式

瑶族有很多宗教风俗习惯,度戒(或称“过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通俗地说,度戒就是瑶族男子的成人礼。凡年龄满十三四岁的男孩,都要经过一次受戒仪式,举行过仪式的男孩表示已经成人了。未经戒道不算成年,不能结婚。如果一生不举行戒道仪式,被认为生前不能获得神灵保护,死后不能列入祖宗神龛接受供奉。因此,每个瑶族男子一生必得举行一次“度戒”仪式。

“度戒”的时候,有道师,还有引度师和受戒者。选定村里一家做法坛之后,在法堂挂玉皇大帝、赵元帅和张、李天师等神像。供品是猪头、鸡、米等,道具有锣、鼓、镲、铜铃、铜剑等。受戒仪式前前后后要举行好几天,一般依照受戒者家的经济条件来定。时间短的叫“小办”,时间长的称“大办”。但其中有一条,不论时间长短,度戒中的规矩是不能违背的。度戒中,受戒者必须严禁会客、社交、唱歌等,只能低头修身养性,吃清淡无油的饭和水。

度戒中有“度师”和“度道”之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聘请师父,师傅有“师公”和“道公” 之分。度师为武戒,师公要负责“五台” 受戒仪式。度道为文戒,道公身穿红色法衣,负责念经求神等仪式。受戒祭师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他们是寨中一切主要事务的决策者,也是寨中最有学问的人。在受戒仪式中,他们要对弟子进行族史、族规、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度戒的场面很是壮观,有“跳五台”“上刀梯”“过火链”等必不可少的项目。

跳五台。在一块场地中央搭好一座约两米高的木台,叫做“五台”。受戒的弟子们带着草帽,身穿红袍,由师父带领走向五台。在锣鼓声中,绕五台三圈,绕毕盘腿坐好。师傅叫到谁,谁就起来,在师父的指引下,沿木梯爬上高台。蹲在五台上的受戒者,双手十指交错,小心翼翼地向后移动到桌边,然后翻落于藤网之中,由网中的棉被将受戒者包住。师父掀开棉被,见受戒者十指仍然稳扣,坐像端端正正,表示度戒成功。十几位弟子轮番上台,每位都顺利通过,受戒弟子的父母和乡亲们都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喜。

上刀梯。也称“上刀山”。仪式前,将20多把刀横装在楼梯上,刀刃向上,滴染鸡血,每把刀都能把绳子割断。首先由主醮师念咒封刀口,唱上梯歌,然后度戒者爬上刀梯。度戒者用双手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梯上,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腰和臀向后拱起,步履稳健,毫不畏惧,机灵轻松,展现出铁脚硬汉的雄姿。度戒者每踩一步,观众的心都要随之紧张一下,而度戒者却始终镇定自若。率先攀上的第一位勇士,在杆顶燃放鞭炮祝捷,并念四句古诗:“五谷丰登,无病无灾,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有的勇士还在刀杆项端表演倒立等各种高难度动作,还未等观众心跳完全恢复,度戒者又有节奏地平稳地“下山”,抬起脚向所有人展示,毫无损伤。

过火链。也称“下火海”。“过火链”之前,先堆起干木柴,烧成宽1米、长6米的红火炭链。过火链时,主醮师的身边站立着两位受戒者,师傅带领受戒者唱起过火链歌。受戒者唱歌问:“师傅,火大呀怎样过?”师傅则唱歌答:“由本师带过。奉请雪山龙子王,龙子龙孙降雪来,一更晚上下大雪,二更晚上下大霜,三更下着鹅毛雪,四更下着鹅毛霜,五更金鸡来报晓,传来雪上又加霜。正月十五下大雪,七月十五下大霜,左手搬来千年雪,右手搬来万年霜,化得龙来龙褪皮,化得虎来虎褪衣,瑶家子女火链过,山中雀鸟褪毛衣。”唱完歌,师傅目视前方,不慌不忙,一步一步从通红的火炭上踩过去,受戒者跟着师傅一起走过去。

此外,在“度戒”仪式中,还有“踩竹筒火”“踩犁头”“吞筷条”“翻云台”“添炭头”等项目,每项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风格独特的民间绝技。

五、瑶族待客礼节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挂袋子。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瑶家禁忌。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第四节 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式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现在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瑶族长鼓至少已有800多年历史。宋人沈辽的《踏盘曲》“湘水东西踏盘去,……乐神打起长腰鼓。”江华瑶族民间口头传说,长鼓舞与瑶族始祖盘王打猎跌落山崖而死有关。当年瑶族的祖先盘王上山打猎,在追捕一只山羊时,不慎摔下山崖身亡,尸身就挂在一株沙桐树上。他的儿女在给便剥下山羊的皮、砍下沙桐树干,做成长鼓,敲打它们,一是发泄对这两样东西害死亲人的愤恨,一是表达对先人的纪念。还有另一种传说,包含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3人,老人临终前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哥哥贪图钱财,把家产全部占为己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给人做工为生。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看见冬比人品好, 下凡与他结为夫妻。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 盘古王知道此事,帮助冬比击败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监别前,十三妹告诉冬比:南山上有棵树,砍来做个长鼓,打上360个套环,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盘古王生日),踏环击鼓,跳上360个圈,就可以象鹰一样飞上天去与她团圆了。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嘱咐,不畏艰危,来到了南山,找到了琴树,做成了长鼓,果然在约定的时间跳了起来,终于飞上天与十三妹团圆了。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恩爱的夫妻,以后每逢盘古王生日耍歌堂时,都要跳长鼓舞。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长鼓舞的表演形式灵活自由。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主要有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长鼓舞的道具,即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长约110—130厘米,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 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40厘米。

制作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小长鼓由大长鼓演变而来。通常是2人或4人手持长鼓对打起舞,逢盛大节日,参加人数众多。小长鼓轻便灵活,舞蹈动作花样多,因膝部屈伸程度和耍鼓时部位高低不同而分“高桩”“中桩”和“低桩”3种姿势。打法上分为“文打”和“武打”,“文打”动作温和、舒展,“武打”动作粗犷、复杂。还有在一张或两张垒起来的桌子上对打的“打高台”,舞技难度较高。瑶族长鼓的打法各地有别,有36套之多,根据内容可分为:盖房子的、农业生产的、制做长鼓的、礼仪性的和游戏性的等。每套动作都是由慢变快,逐渐形成高潮结束。这种舞蹈以自身鼓点为主要伴奏,也常用唢呐、大锣、大镲伴奏。

从历史学、民俗学、瑶学、民族文化史等多种学科角度分析,瑶族长鼓舞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艺术上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相比有蹲、屈、拧、贴、奏等几大独特之处,极富艺术感染力,既有“曲”的身姿、又有“拧”的换位。通过线条表现了一种曲线美。(二)它是瑶族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三)它是一种自娱和娱人并茂的艺术,是瑶族人民最常见、观众最多的文化娱乐形式。(四)它是用独特的形式反映瑶族同胞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长篇叙事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1951年和1954年国庆节,江华瑶族长鼓手盘天丰、盘永明与周德成、赵庚妹,先后进京表演,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手冯茂林、黄文贵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了表演。


第五节 盘王大歌


《盘王大歌》是一部具有民族史诗性质的瑶族古歌,是瑶族人民世世代代祭祀祖先盘王活动仪式的唱本,主要流传在南岭山脉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主的瑶族聚居地区。始作于原始社会,雏形于晋代,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发现了最早的《盘王大歌》手抄本,有十二段词、二十四段词和三十六段词等三种,每一段都有三千行以上,总数共达到万行之多。由序歌、插歌、正歌和杂歌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瑶族先民的自然观、人类起源说、瑶族的产生与迁徙、瑶族的婚恋、瑶族的创业史,记述了瑶族的历史、思想、斗争和文化,是瑶族社会中的一部“百科全书”。

《盘王大歌》起源于瑶族人民对祖先盘王的祭祀活动。瑶族传为盘王(盘瓠)的后裔,每年的农历十月间,瑶族人民都会举行“盘王节”(又称“盘古王节”),祭祀祖先,“还盘王愿”。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灾难的民族,传说有一次在飘洋过海的迁徙途中遇上大风大浪,船在海中漂流了三百六十天不能靠岸,并有覆灭的危险。为了求得生存,人们在船上许下盘王大愿,祈求盘王保佑大家能平安上岸。许愿毕,突然间海面上风平浪静,瑶民得以上岸,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正好又是盘王的生辰。人们上岸后,挖臼打粑粑,包粑粑,唱歌跳舞,庆祝重生,酬谢盘王。以后,每逢这一天瑶族人民就举行盛大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各家各户做粑粑、酿酒,聚集在盘王庙,踏歌起舞,以娱乐盘王和祈求来年人丁兴旺,五谷丰收,都要由道师唱《盘王大歌》。

“还盘王愿”仪式,分几种类型,有大愿、中愿、小愿,大愿为七天七晚,中愿为三天三晚,小愿一天一晚,按旧历三年还一次大愿。“还盘王愿”分三层内容:请神、乐神、送神。瑶族不同的姓氏在唱《盘王大歌》时,仪式程序非常保密,组织的歌词内容也不一样,该删去哪些内容局外人不得知晓。仪式中以《盘王大歌》的音乐为媒介,颂唱经文和穿插咒语,前段是请神,以经文咒语为主,内容是偿还对始祖盘王的许诺和祈求盘王保佑子孙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福禄满门。中段是乐神唱《盘王大歌》内容,主要是记叙瑶族历史、始祖盘王的公德和瑶族的迁徙等。后段是送神唱《送神歌》。

具体的“还盘王愿”仪式,由瑶师、六郎、歌娘等组成的一套歌班来执行。瑶师是还盘王愿仪式执行的主体,大型“还盘王愿”中有一个瑶师称“庙主师”,另有两个助手,一个掌管“恢碗”、设禁堂,称“禁堂师”;一个主持唱《盘王大歌》,称“大歌师”,其余瑶师是一般学徒称“师替”。过去还大型“盘王愿”是要十二名瑶师参加的,亦称“斗二瑶师”。六郎是由六名男子组成,有瑶师一名唱《盘王大歌》下集和礼仪歌,长鼓师二人专跳长鼓舞,另有鼓师一名、锣师一名、吹鼓手一名(笛子、唢呐)。歌娘是大型还愿特设的角色,一名歌娘、三名歌女(未婚)。

《盘王大歌》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关于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创世神话方面的内容,如《远古天地人间》《洪水淹天》《雷落地》《葫芦歌》《禾王送禾到人间》等歌段(章)都是。二是关于瑶族历史、迁徙的英雄古歌方面的内容,《盘王大歌》里面的《盘王出世》《盘王献计》《盘王出游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过山根》《六面词》《桃源峒歌》《千家峒歌》《连州歌》《长鼓出世歌》等均属此方面的内容。三是关于劳动生产方面的内容,其中既有反映瑶族狩猎生活的,如《放猎狗》《立横枪》等;又有表现农耕生活的,如《天大旱》《种竹禾》;还有描述手工业劳动的,如《鲁班造车》《长鼓出世歌》等等。四是关于爱情生活方面的,诸如《日出早》《日出中》《日斜斜》《歌一段》《郎老了》《夜深深》《大小星》《月亮亮》《天地暗》《相逢贡曲》《万段曲》《亚六曲》《荷叶杯曲》《夜黄昏》《梁山伯》等,《盘王大歌》里面情歌的篇目(或歌段)和分量均较重。五是反映瑶族所崇奉的神祗方面的内容,如盘古大王、盘王、雷王、雨王、竹王、唐王、刘王、暖王、鲁班、李广、灶王以及翁爷家先等等。这些神祗既有瑶族本民族独特的,也有汉、瑶等民族所共有的,它们有力地表明,瑶、汉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原是同源共祖的,又是和睦相处、相互交流的。六是表现诙谐、逗乐生活方面的内容,如《见大怪》《何物歌》等,均属滑稽歌、谜歌之类。在紧张繁重的劳作或者男女缠绵之情爱的间隙,唱唱此类逗趣的歌,可以调剂生活,增加乐趣。

《盘王大歌》有七支曲牌,称为“七任曲”,即黄条沙、三逢闲、万段曲、荷叶杯、南花子、飞江南、梅花曲。每支曲子唱法不同,歌词格律各异。

具体的演唱仪式如下:

1、请盘王。吟唱内容:请三庙神,即连州大庙(唐王)、行平大庙(十二瑶师)、伏灵大庙(伏江)。

2、点男点女。(三男三女)到场,吟唱。

3、师傅吟唱。歌唱内容:追述瑶族历史。

4、男女对唱、女声唱进堂歌、“仙拜”歌调。歌唱内容:迁徙历史,瑶族祖先的来源(二十四路歌词)。

5、师傅唱,唱“非溜非”歌调——上光。对唱(四节)女人诗曲:“玲罗拉勒”歌调。

6、点席,师傅吟唱。歌唱内容:请三庙入席、监席。

7、下下席,唱盘王大歌(时间一天)。念唱、歌唱内容:招待神灵的过程及历史描述。唱一遍完整的“七任曲”。在唱盘王大歌时,分七个段落,每一个段落插一任曲。歌娘接唱,与师傅同时唱,歌词内容各不相同。师傅中途不能停下,可轮换唱或为节约时间两个师傅同时唱,歌娘在规定的地方插歌进来,不讲究和谐,各唱各的,直到规定的内容唱完。

8、唱送神曲。男女同唱“仙拜”的歌调,男女歌词不一样。

9、撤兵。女声唱“仙拜”歌调,师傅念诵撤兵词。

当代《盘王大歌》的传人有郑德宏、赵庚妹等。

郑德宏,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人,生于1930年10月,从小受到瑶族文化的潜移默化,毕业于道县濂溪中学,21岁时在县立瑶族小学做了一名教师,1958年从广西民族学院瑶族语文班毕业,毕生致力于瑶族文化研究。1960年至1966年,他参加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民族民间文学调查,1963年至1966年的四年问,他跑遍了湘南地区12个市县的主要瑶族居住区,收集了大量的瑶族民间文化资料,整理的文字材料达80余万字。1979年至1980年他再次参加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释译瑶族民间文学内部资料达200万字。为了寻找第一手资料,他常常翻山越岭,寒来暑往,与大山为伍,与溪水做伴,接近瑶族民间艺人,让一些濒临消失的原始古朴的瑶族文化遗产得以重见天日。1985年开始,郑德宏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搜集、整理、翻译瑶族史诗《盘王大歌》计53万字。1988年8月,《盘王大歌》全部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这部祭祖歌集,保存了有关瑶族文学、历史及民间音乐的珍贵史料,是瑶族的百科全书。郑德宏后来也因此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盘王大歌》的传承人。

赵庚妹,江华瑶族自治县人。出生在一个瑶族民间艺人世家,在她8岁的时候就跟着祖父赵明福、父亲赵成和和“歌妈”黄远妹学唱瑶歌。差不多到10多岁时,赵庚妹在十八寨已小有名气。1964年被郑德宏发现。1964年11月,年仅14岁的赵庚妹代表江华和全国的瑶族同胞,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唱的是《站在瑶山望北京》。1965年她被特招进县民族歌舞团,后来又调到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工作。1984年,她代表瑶族同胞参加了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首届瑶族盘王节,演唱瑶歌,表演瑶族长鼓舞。从1965年到1995年,她连续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庆典活动中演唱瑶歌,主持坐歌堂、赛歌会。她是瑶族当之无愧的瑶家“歌妈”。1996年,武汉音乐学院刘健教授到江华采风,赵庚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30多年来所搜集的资料奉献出来,把各种唱法一一唱给刘教授听。特别是演唱了《盘王大歌》之后,刘健教授被《盘王大歌》缠绵悱恻而又气势磅礴的瑶族史诗所震撼,他精心配乐,创作了《盘王之女》。作为《盘王大歌》的传人,赵庚妹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将《盘王大歌》推向世界、走入寻常瑶家的重任。她跋山涉水,走遍瑶族的村村寨寨,搜集、整理《盘王大歌》的资料,并将《盘王大歌》传唱、教授给瑶族的姑娘小伙。2009年8月,赵庚妹受邀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风民歌展演”,她领唱的是《盘王大歌》;赵庚妹参加了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原生态民歌比赛,获得银奖,她领唱的是《盘王大歌》。2010年3月,赵庚妹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她领唱的也是《盘王大歌》。赵庚妹说,《盘王大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瑶族同胞物质与精神的耀眼光芒,所以,无论走到哪,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唱起《盘王大歌》。

2010年,瑶族祖传的《盘王大歌》成功申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庚妹和郑德宏为《盘王大歌》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盘王大歌》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标题文档